其精深的宇宙生成论的最终指向,还是为了建立和规范人间的纲纪。
陈伯陶1926年所作的《孝经说》,通过阐发孟子本《孝经》以辟杨墨,反击了当时流行的墨学思潮,同时批评毁家和非孝论述破坏了中国的传统人伦。陈伯陶对清室的认同,可能部分源于辛亥前夕的仕途顺畅、功名显赫,部分源于对传统伦理价值观念的追忆。
汉代的经学家郑玄就已明言,《孝经》为一切教化的基础,也是贯通其他各经之统会(《隋书·经籍志》)。5 参见林庆彰:《研究民国时期经学的检索困难及应对之道》,《河南社会科学》2007年第1期。晚明儒者又常常征引《西铭》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来注释《孝经》,认为由孝可以达到仁爱的博大境界,两种文本在诉说仁孝关系上是一致的。如墨子之说,则君父以爱利责诸臣子,臣子亦以爱利望诸君父,而恩义可不必道,此孟子告送牼所谓君臣、父子、兄弟去仁义怀利以相接也,尚得称之曰仁义、曰忠孝乎?且君父之尊,于臣子则有别矣。孟子辞而辟之,廓如也。
8 参见戚学民:《清廷国史章学诚传的编纂:章氏学说实际境遇之补正》,《社会科学研究》2016年第2期。【39】陈氏认为墨家的泛爱说不可取,主要站在儒家亲亲而仁民和仁民而爱物的立场,认为爱国思想起源于爱家,而毁家非孝的言论,恰恰抽掉了爱国的根基。他们从文本出发,考辨易学源流,辨明是非,对于回复文本和探求文本本义有重要的价值,其所倡导的考据之方法,朴实而严谨,为清代中期乾嘉易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
夫象,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汉魏伯阳作《周易参同契》,此书引《易》入道,故不属于此派。从象数易学的发展演变看,不同时代的象数易学具有不同的形态与特征。狭义的象数,其重点研究的是《周易》文本中的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象数。
《系辞传》云:象也者,像也。严格说,易象分为两种:一种是指由阴阳符号构成的象,如前面所言《周易》固有的符号及其推演出符号是卦象。
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,除了着眼于当今及未来诸多因素外,还应当关注易学传统,重视易学史的研究,及通过检讨和分析易学发展的历史,以新的话语重新诠释传统易学,赋予传统易学全新的内容。数字卦与龟卜是象数易学产生的源头。按照象数易学发展的进程,我们可以将象数易学史划分为六个时期。如何利用当下哲学、文化与科技成果发展易学,实行范式转移,建立贯通古今、融合中西的新易学文化体系,接受当下科学和哲学的检验和挑战,积极参与国际性的对话,已成为易学界有识之士极为关注的问题。
阳在上,若在下,则升上。以现代眼光审视象数易学的发展演变,大致可分为三大派。这种易学史的研究,与研究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在此背景下形成的理论素养学识、理解力相关,体现了研究者的易学价值趋向,未必与真实的易学发展完全符合。与象数方法不同的是,义理法是揭示和印证易文本文辞所内涵的深奥意蕴的重要方法。
与此相关的、一些新的易学研究成果相继问世,标志着易学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。汉刘向父子校书,总群书而奏其七略,故有《辑略)、有《六艺略》、有《诸子略》、有《诗赋略》、有《兵书略》、有《术数略》、有《方技略》(《汉书·艺文志》),并将孟喜、京房等象数易学著作列为《六艺略》,将天文、历谱、五行、蓍龟、杂占、形法六种图书列为《术数略》。
其实,易学史研究是一种对于易学传统的解释活动,回归和展现易学传统是易学史研究是第一步,也是最为关键一步。另一种是狭义的象数,是易学文本赖以形成的阴阳卦爻符号和与大衍筮法相关的蓍数。
少年王弼以老庄注《易》,辨名析理,尽扫汉代象数之学,象数之学开始衰微。这是我们每个有责任心的易学研究者所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。凡承认图书之说,并以图书说《易》者,皆属此派,如宋代刘牧、邵雍、元代雷思齐、张理及清江永、胡煦等人。凡以一爻所象征的事物及事物的属性、形态,称为爻象。(《四库全书总目·经部·易类》)这里将象数派分为占卜宗,祥宗、造化宗。义理易关注人事,善于从儒道释诸家中吸取营养,建立具有思辨意义的偏于人道的易学体系。
《易纬》以通论的形式总结了西汉象数易学的成就,阐发了具有神学色彩的、独特的象数思想,使西汉象数易学得到了丰富和发展。而义理易注重辨名析理,通过诠释易学文本,开显圣人之意或阐发易学之大道,故思维抽象而深刻。
深受焦循与王氏父子之影响的俞樾,用象数与训诂之法,重新诠释汉宋易学,成为晚清时象数易学之强音。……但承王弼扫象之遗风,只就经传之原文,以己意为揣测,其不可通者,不惮变更句读,移易经文,断言为错简脱误,此则非汉学家所敢出者也。
其二,他将象数易学的派别,由汉宋延伸到清乾嘉时惠栋,清代象数也在象数易学之列,其研究的范围扩大。根据其形态不同,清人将象数易学划分为三宗。
以治学方法言之,象数易恪守家法,严正精确,失之于墨守故训。更为重要的是,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吸收、相互影响,共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。故文辞所言的物象本于卦爻象。沈氏所言象数,包括历法步岁之法、医学五运六气之法、六壬之法,候气之法、纳甲之法、揲蓍之法、卦变之法、五行之数等应用之术。
易学史上由于治《易》理念、方法与思路不同,易学家大致被划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。这表明在玄学思潮冲击下,象数易江河日下,但仍然有部分易学家逆流而动,承袭汉易旧说,以象数治《易》。
当然,这种划分并非无问题。春秋时韩简云:龟,象也。
同时,也出现了以象注《易》、回归汉易的倾向,易学研究开始转向。而汉代的扬雄仿《周易》作《太玄》,用于占卜,但此书已脱离了《周易》这个主体,故扬雄不属于象数易学占验派。
清初易学,虽然以程朱为代表的宋易是当时易学研究的显学,却兴起了一股以检讨宋易图书之学为主要内容的辨伪思潮。* 本文为《周易象数学史绪言》,将刊载于《学衡》第四辑。另一方面又在传统基础上,总是按照时代语境解释和理解传统象数易学,形成一种新的象数学说。象数易学的发展和演变,其原因除了它自身理论需要不断完善外,只能从当时历史发展过程中去寻找。
其一,树立严谨的学风,做扎扎实实的学问。而清初黄宗羲作《易学象数论》言河图、洛书、先天图、纳甲、卦变、互体、蓍法、易纬、太玄、元包、潜虚、洞极、洪范、皇极、六壬、太一、遁甲等。
以上这些丰富而又深刻的哲学思维,不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,而是借助于象数符号系统而彰显出来的。北宋沈括作《梦溪笔谈》专列象数二章。
第六是明清时期:汉代象数易学复古时期。由是观之,不管象数易学所讨论问题多么古老和使用方法多么传统,绝不可能脱离当时历史境遇与学术话语,皆是基于当时社会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学术境遇所作出的抉择,由此形成的象数学说和理论皆与当时历史发展过程息息相关。
发布评论